1. 图片网
  2. 维姆·文德斯

维姆·文德斯的写真照片

维姆·文德斯的生日是1945年08月14日,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

  身为德国新电影导演之一,文德斯常被定位为存在主义者,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莱坞形式及类型,主要呈现孤独、优柔寡断、不安的意识及探究二次大战后德国人对其生活中无法抹灭的美国文化的矛盾、冲击情结。他曾表示:“我的电影就如同现在潜藏于德国的美国化现象。”一般来说,欧洲人都具有强烈的欧洲潜意识,所以没有任何一位导演像他一样,呈现出如此丰富、醉心于美国势力的表征。

  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遐思与憧憬起源于他小时候。原名Wilhelm Ernst Wenders的文德斯1945年8月14日在杜塞多夫市(属旧西德辖区)出生,当时正值二次大战结束,德国无条件投降,美国派兵进驻西德,大兵们带来的美国文化对西德人而言是如此与众不同又新颖,让他们巴不得拋开所有过往,完全投向美国的怀抱,文德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小时候是个极端害羞、自省的青少年,原本还计划从事神职,但对摇滚乐和美国电影的热爱让他很快地放弃了这个目标。

  长大后的文德斯在自由堡大学研习医学和哲学并在巴黎习画,后来他进入慕尼黑电影学校就读,这段期间他拍了几部作品,其中的一部短片《银色城市》曾在第一届台北电影节放映过。他的第一部剧情片《守门员的焦虑》就引起影评的注意,这部作品是根据他的朋友Peter Handke的小说所改编,Peter是后来文德斯的《歧路》一片的原作者,并在多年后又和文德斯共同创作了《欲望之翼》。

  在他最不满意的作品《红字》后,文德斯拍了《爱丽丝漫游记》、《歧路》及《道路之王》,自此确立了他“公路电影”的思维和形象。这三部作品中的最佳者《道路之王》描述两个孤独、自省又企盼有女性陪伴的男人,乘着货车在东西德边境展开旅途;旅程终了时,他们了解生命中那些必须承受的一切。《道路之王》是一部宁静、近乎于抒情的作品,拼弃传统影片的心理动机、不安和戏剧性紧张,不难发现文德斯对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景仰之情(一九八四年文德斯甚至前往东京拍摄了引人惆怅的《寻找小津》纪录片,向他心目中的偶像致上最高敬意)。在这些复杂的暗示和回响中显露了文德斯最爱的主题:沟通障碍、德国生活中的美国化现象及德国电影的命运。

  《美国朋友》让全世界注意到文德斯。这部片延续了他的主要诉求,根据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说《Ripley's Game》(即前一阵子的热门片《天才雷普利》的原著)改编,描写住在汉堡的一位从事裱框工作的Jonathan(Bruno Ganz饰)生命中最后几周所发生的事,其中最令人玩味的是他和Ripley(Dennis Hopper饰)间的关系,这位使Jonathan陷入连续杀人案的黑社会分子Ripley无法自拔地被Jonathan吸引,这段奇异的友谊渐渐使Jonathan的婚姻濒临决裂,最后甚至让Jonathan命丧黄泉。这个故事让文德斯将焦点锁定在德国/美国文化间的紧绷,并揭露全球电影制作被好莱坞和美国品味支配已为大势所趋。在这部片子里,文德斯的两个美国偶像──导演尼可拉斯·雷(Nicholas Ray)和山姆·富勒(Sam Fuller)还轧了一角。

  一九七八年文德斯应导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之邀到美国执导《汉密特》,但在拍摄期间文德斯与柯波拉在理念上有些抵触,经过多次修改剧本后终于完成了这部片子,这个在一九八三年上映的版本中仅有百分之三十是文德斯原创成分。文德斯把在拍摄《汉密特》时遇到的问题间接地记录在《事物的状态》里,这部自传色彩浓烈的作品亦指出欧洲和美国在电影制作上的对比。

  由山姆·谢佛(Sam Shepard)编写的《德州巴黎》谈的是一个流浪汉和家人团聚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许多呈现的方式将文德斯早期作品的主题发挥到极致,并于一九八四年嬴得金棕榈奖。随后文德斯返回柏林拍摄《欲望之翼》,这部如诗如画、以大量黑白画面处理的作品叙述Bruno Ganz这位天使下凡的故事,不仅票房告捷,亦使文德斯获得一九八七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的殊荣,日前由梅格?莱恩(Meg Ryan)和尼可拉斯?凯吉(Nicholas Cage)主演的热门影片《X情人》即由此片改编而来。《德州巴黎》和《欲望之翼》实为两部文德斯的颠峰之作。

  《直到世界末日》由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山姆·尼尔(Sam Neill)及Solveig Dommartin主演,他们说服彼此一同浪迹天涯去寻找让失明者可以“看”的一种相机,这部后现代公路电影对当中所记录的影像呈现自溺的思维,文德斯自己对其中的主题相当喜爱,但对观者而言则为一部深奥难懂的平庸之作。其后的《咫尺天涯》为《欲望之翼》的续集,虽然获得一九九四年坎城的评审团大奖,但在连贯性、片长及叙事上均远不如后者,被视为文德斯继《直到世界末日》后的又一部失望之作。

  《里斯本的故事》对熟悉文德斯的人来说应该是部很特别的片子,因为它不论是说故事的方式和配乐都显得较为轻松,与以往差异甚大。故事叙述一位录音师因导演好友的请求到里斯本去进行录音工作,结果没见到好友,只发现他拍好的卷片,因为好友对所做的工作产生困顿而出走了,但他仍忠于所托,拿起了那大大毛毛的麦克风就径自开始了录音的工作,最后他感动了好友,完成了他们的共同创作。

  《云上的日子》则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阔别十四年的复出之作,由安东尼奥尼和文德斯共同执导,影片由四段故事组成,主题为邂逅,描述一位导演至欧洲寻找灵感的过程,参与演出的有约翰·马可维奇(John Malkovich)、伊莲·雅各(Irene Jacob)、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及文生·培兹(Vincent Perez)等。

  由比尔·普曼(Bill Pullman)、安蒂·麦道威尔(Andie MacDowell)及盖布瑞尔·拜恩(Gabriel Byrne)主演的《终结暴力》是文德斯初次运用新科技制作的作品,这部在美国拍摄的片子尽管探讨的是时兴的监视与被监视的话题,视觉呈现亦相当新颖,也入围了九七年的坎城影展,仍无法掩饰内容的空洞。

  《乐士浮生录》(CD进口商原译“记忆哈瓦那”)是文德斯继《寻找小津》、《城市服装速记》(记录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之后又一部纪录片,这部细腻的音乐电影记录了巴西老艺人的音乐生命,电影音乐亦深受乐评们的推崇。

  甫和观众见面的《百万大饭店》是由Jeremy Davies及Milla Jovovich主演,摇滚乐团U2的主唱BONO构思的故事叙述的是住在洛杉矶百万大饭店的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后来牵扯出的奇离案件,获得二千年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

  文德斯的作品有个很有趣的特性,因为他在当中放入了大量自己深爱的摇滚乐,和苍凉的影像搭配起来着实相得益彰,纵使有时影片并不是那么成功(如《咫尺天涯》、《终结暴力》),但精心制作的电影配乐依然显露文德斯对摇滚乐的高度品味,所以他的支持者中有为数不少的摇滚乐迷。综观文德斯能长期受瞩目的因素,应该是他传神地表达追寻的意念,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都曾在追寻事业、学业、爱情、梦想时,单打独斗地走在未知的路途,一路上或许幸运连连,或许孤寂无助,但就如同文德斯的剧中人,还是带着那分执着向目的地走去。

  如果只用导演、作家、摄影家和旅行家来形容维姆·文德斯,就会局限了他的兴趣和工作范畴。其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知名导演头衔,他的每一次摄影作品展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自1983年以来,他拍片和旅行时总带着一架老式全景照相机,记录下对他产生非凡触动的场景。他以独到的感性将镜头聚焦于美国、古巴的乡村、自然风景;日本的森林和寺庙;以色列的加利利湖滨;澳大利亚腹地荒漠中的无尽公路;无边的风景在我们眼前展开,地平线把世界划分成水、地与天;沙漠与山脉以它们的空旷和寂静令我们折服;哈瓦那、休斯顿、柏林或是耶路撒冷,房屋的立面令我们深深洞察文明的浮浅……

  文德斯摄下的景观中总是避免人物的出现,但它们却又注满着“人的在场”这一强烈感觉,大画幅的图象近乎神奇地拉近观者与风景的距离。在图象的背后,是文德斯捕捉即逝瞬间的欲望,时间与历史的转瞬即逝、不同地貌的特质都折射出艺术家的想象力。每一幅历经时光冲刷而老旧的风景,在使单个瞬间变为永恒的同时,也映射着文明的演变。与运动的影象不同,摄影使文德斯能够给图象背景以与前景同样的重要性。即便是在系列作品中,每一幅照片都自成一体,无须前后而创造着自己的语境。简言之,它们是文德斯对无名景观的,发自直觉的存在主义诠释。

  自1986年至今,文德斯在欧洲、美国、日本举办了多次不同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并曾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摄影艺术家。